新时代构建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期次:第6期    作者:财务处  刘素梅   查看:46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而教师是教育之本,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力军。教师队伍素质的高低关系着教育质量的好坏和人才的培养。教师素养体现在两大方面:一是专业技能,二是德行操守。正如《礼记》所言:“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教师的职责不仅仅是“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是以自身的品格和德行为学生成长起到示范引领作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师职业有诸多论述。他强调,“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提出了“四有”好老师的理念,指出教师不能只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而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习近平总书记还特别强调:“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应该是师德师风。”可见,师德建设是新时代提升教师队伍素养的核心,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新形势下高校要把师德建设放在首要位置。

一、高校师德方面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思潮涌现,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等加速了思想和信息的传播,高校教师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责任意识和教书育人的使命感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和冲击。

(一)教师思想道德素养偏低,社会责任感缺乏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有尊师重教的传统美德。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古训,有“程门立雪”的千古美谈,更有“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诗词赞美。如此之高的评价皆来源于教师高尚的品德、渊博的学识及对学生的仁爱之心。然而,当前有少数教师不注重政治学习和德行修养,政治信念不坚定,不约束自己的言行举止,有的在课堂上、网络上发表不当言论,传递负面信息,给学生造成错误认知;有的辱骂、体罚学生,严重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有的作风不正。这些人违背了教育的初心,忘记了教师为国育才的神圣使命,无视了作为公民应承担的社会责任,给高校教师的社会声望和社会形象造成了极其不利的影响。

(二)教师教学态度不端正,育人意识淡薄

“学高为师”,做好教学工作是教师最基本的职业操守。高校中有个别教师教学态度不端正,治学不严谨,不注重知识更新,不勤奋钻研业务,消极怠工,教学理念跟不上时代发展,教学方式方法几十年如一日,不改进、不创新,上课时照本宣科,仅仅满足于完成教学工作任务数量,而忽视教学质量,导致学生难以通过课堂教学真正获得有益的知识和能力。诸多行为,损害了学生利益,拉低了学校整体教学水平,严重破坏了高校治学的严谨性。

(三)教师职责定位不清,功利主义思想严重

高校教师利用自己的专业技能,参与社会发展,合法获取经济收益本无可厚非,但是有些教师功利思想过于严重,对自我身份认知和定位不准确,一切以利益为首要考虑因素,对自己没有好处的事务完全置身事外,丧失了教师为学生服务的职业素养和奉献精神。有的教师以功利心态搞科学研究,奉行科研至上,甚至在学术上弄虚作假,出现了剽窃、抄袭等各种学术不诚信行为。有的教师借助于高校平台资源和高校教师的身份,热衷于在校外兼职或开展各种培训为自己牟取私利,把教师工作视为保底铁饭碗,对自己的主责主业不上心,教学敷衍,不认真履行自己的工作职责,职业使命感缺乏。

二、高校师德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教师价值取向的转变

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高校教师的价值取向发生了明显的转变。以前教师讲奉献精神,将自己的全部身心投入到教育工作,兢兢业业,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有着崇高的境界。而现实形势下,在购房、职称、孩子教育等压力的作用下,高校教师的自我价值大多体现在收入多少、职称职务级别高低、争取到科研课题的数量和层次等方面,在政治思想引领和道德约束相对弱化的情况下,教师作为经济学上的“经济人”,趋利避害的特性突显出来。高校教师有知识、有技能、有时间、有资源,社会有需求,这些有利条件都促使高校教师去追逐更大的利益,而将教师职业仅仅看作是一种谋生的方式。

(二)高校政策导向偏颇

一些学校为了发展,聚焦教学和科研,对师德建设重视不足。一是没有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制定师德方面的规章制度,使得师德考核无制度可循,考核流程不规范,考核结果不可靠,考核流于形式,考核走过场,仅表现为文件上有要求、表格上有体现;二是没有为教师组织师德相关培训和宣传教育活动,师德方面的文件制度和规定下达不畅,落实不力;三是在职称评聘和年度考核等方面只重视教学工作量和科研成果数量等硬性指标,轻视师德师风评价。这种政策导向导致了高校教师将工作重心放在教学和科研上,忽视了对个人师德素养的加强和提升。

(三)教师与学生间沟通渠道单一

高校授课有其自身的特点,每周每位老师课时不多,给同一个班上课的次数更少,有的甚至是大班课,两个班或更多班合在一起上,除了上课时间,老师与学生基本无接触,无沟通交流,一个学期下来,任课教师大都认不清自己的学生。这样的现实情况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一般任课教师发挥教书育人作用,育人功能被弱化,久而久之,导致高校教师对自己的职责认识产生了误区,认为传授知识、做好教学是唯一的职责,育人意识越来越淡薄。

三、高校师德建设的提升路径

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教育强国,必须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着力打造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和育人水平高超的优秀教师队伍。高校对于师德建设要坚持激励与约束并重,多措并举,切实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一)加强政治引领,培养教师立德树人的自主意识

新时代,教师是一种职业,其职责就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教师不论是否是中共党员,都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党的领导,牢记政治使命。高校要强化教师的思想政治学习和职业道德规范学习,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关于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论述,认真贯彻落实《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教育部关于高校教师师德失范行为处理的指导意见》《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文件精神,提高教师政治站位,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增强履职尽责、教书育人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树立底线意识和自律意识,严格约束自我行为,提升道德品质,增强立德树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加强宣传教育,发挥榜样力量

要将师德建设贯穿于日常教学管理,开展多种形式的师德教育和培训,让教师切实感受到提升师德修养的紧迫性、必要性和重要意义,引导教师追求高尚师德。一是深入开展师德警示教育,以案为鉴,以案明纪,强化教师严守职业底线意识,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自觉遵守教师行为规范,为进一步提升教师师德素养奠定良好的基础。二是评选出真正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树立先进典型,广泛宣传其优秀事迹,充分发挥师德榜样示范引领作用,传播正能量,营造风清气正、健康积极向上的师德师风文化氛围。

(三)优化政策导向,完善师德考核与监督机制

一是高校在政策上向师德建设倾斜,激励教师自觉提升自身师德修养,塑造新时代教师形象,深入推进职称评审制度改革,坚决破除唯论文、唯学历、唯职称、唯奖项职称评价倾向,坚决落实师德“一票否决”制,有效激发教师创新创造活力。二是建立健全师德考核机制,明确责任主体,规范考核程序,做到公开公正透明,充分保障教师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三是加强师德日常监督,对于发现的师德师风失范问题,不能推诿瞒报,不能抱有“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心态,要敢于揭丑,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处理,净化师德师风建设环境。

(四)弘扬尊师重教理念,增强教师职业荣誉感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满腔热情关心教师,让教师真正成为最受社会尊重和令人羡慕的职业,在全社会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高校要建立多种沟通渠道,增进师生交流,增强相互理解、信任和支持,培养学生尊师重教的价值理念。高校要关心教师的工作和生活,不断提高教师待遇,为教师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搭建发展平台,促进教师成长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增强教师职业幸福感、认同感和荣誉感。

四、结束语

高校师德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任重而道远。高校必须高度重视加强师德建设,将思政课程融入师德建设,为教师教书育人指明方向,明晰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高校要在全校范围内深入开展师德宣传教育,建立健全新时代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将师德建设贯穿于日常教学、学术科研和行政管理全过程,从教师自我提升和学校激励监督两方面,双管齐下,促使教师在思想上牢固树立师德观念,在教学实践中培养良好师德行为,立身垂范,以德正身。高校与高校教师共同为学生、为教育服好务,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水平,推动新时代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